2024年,中國作家網特別開設“短長書”專欄,邀請讀者以書信體的方式對話文學新作。
“短長書”愿從作品本身出發,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也愿從對話中觸及當下的文學癥候,既可尋美、也可求疵。
紙短情長,我們希望以此形式就文學現場做出細讀,以具體可感的真誠探討文學的真問題。 (欄目主持人:陳澤宇)
第1期:陳河《誤入孤城》
“不知不覺,馬本德在路上走了兩個月時間。”黃河以北到江南以南,他像一頭野象撞入瓷器店。行至路盡頭,他把汽車拆散,裝進蚱蜢舟,去赴一場千里迢迢的約會……
“我很想寫一本完全以溫州為背景的書,像帕慕克寫伊斯坦布爾一樣。”作家陳河在《誤入孤城》中,將地方性早期記憶納入長篇小說的寫作資源,試圖為讀者展示清末民初溫州文明史的探險地圖。
“短長書”第1期,批評家樊迎春、李斌閱讀《誤入孤城》,就作品中呈現出的文明視野、藝術形式、“還鄉”與“尋根”等話題進行對話。
[詳細]
第2期:畢飛宇《歡迎來到人間》
距離畢飛宇上一次發表長篇,已經過去了十五年。
新作《歡迎來到人間》可謂是畢飛宇寫作的一種“重啟”,荒誕碰撞日常,理性或非理性的現實與謬論循環在世界之中。坐在辦公桌前的椅子上,歪著,似乎已經睡著了。沒有人知道他是在打瞌睡還是假寐……小說的主人公傅睿從這里出場了。他在世俗與神啟之間,在拯救與反諷之間,歡迎來到人間。
“短長書”第2期,批評家楊希帥、杜欽來到“人間”,并就這部作品討論“今天我們如何書寫人間”。
[詳細]
《阿娜河畔》講述了在新疆茂盛農場的建設中,以明雙全一家為代表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歷程。
“阿娜”在維語里的意思是“母親”,“阿娜河”則是塔里木河的古稱。小說的封面上,一條寬闊的河向群山與戈壁流淌,一代人的堅守與取舍縈繞在長河兩畔。回到記憶里的故鄉領受饋贈,從深厚的歷史中體認現實經驗,阿舍寫下了《阿娜河畔》。
“短長書”第3期,歡迎批評家李強、周聰也來到“阿娜河”,感受深邃的自然與有情的歷史。[詳細]
第4期:陸天明《沿途》
陸天明是志在為一代人立傳的作家。
在“中國三部曲”之一《幸存者》中,他寫下青年一代在上世紀60年代投身邊疆建設的故事,他們經歷的磨礪與傷痛讓人難忘。第二部《沿途》則將時間延續到大歷史變動之后,青年人返鄉重歸京滬,從新的環境中尋找自我。正如小說扉頁的文字——
“我們這代人一切的幸與不幸都緣于我們總是處在新舊兩個時代交替的漩渦中。”
“短長書”第4期,歡迎批評家王雪瑛、楊毅從《沿途》出發,探索無盡沿途里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命題。[詳細]
第5期:艾瑪《觀相山》
對于自己生活的近處,艾瑪一貫有著審慎的克制。在青島生活二十年后,她說,自己與青島終于親近到“可以寫了”。
《觀相山》關注日常的節奏,上班、下班、做飯、讀書,看似平靜和重復的生活隱現微瀾。浮沉中的秘鑰里包含著我們不規則的情感結構,而這之外,是一個寫作者對信、善、愛的堅持。如她所說,“我信賴在大的事件中,歷史的洪流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細節。”
“短長書”第5期,批評家李楊、尹林來到“觀相山”下,與我們一同觀世間相、觀眾生相。[詳細]
第6期:劉慶邦《花燈調》
“人只重視流血,而不重視流淚,是不對的。”《花燈調》原名《淚為誰流》,劉慶邦說,這是他準備了大半輩子的一部書。
這種準備不是文學的修辭或技藝上的,而是“饑餓的準備,生活的準備,人生的準備,生命的準備”。可以說,這部情感真摯飽滿的作品為讀者提供了觀察當下社會實踐的一個入口。
“短長書”第6期,學者張元珂、趙牧《花燈調》為中心,探討了關于時代的形象、思想與表情,可供有識者細讀。[詳細]
第7期:賈平凹《河山傳》
數十年來,賈平凹筆耕不輟,《河山傳》是他的第20部長篇小說。
在這部長篇里,賈平凹如何處理和拆解當下的現實,又如何整合一地雞毛的時間碎片,達成對切近歷史的反思與文學重塑?
“短長書”第7期,批評家張鵬禹、趙依共同對話《河山傳》的敘事腔調、變格與仍在的天地世情,看賈平凹筆下的人物如何生活、如何思想。[詳細]